專家展望-2015全球科技趨勢
2015-01-30 17:51:06請問2015年全球科技有哪些趨勢?
將有三大趨勢。
第一,在大眾、主流巿場上,高規(格)低價已是常態,無論智能手機、個人電腦都是如此,產品只是載體,重要是後面的商業模式、服務。唯獨小眾、專業巿場,才有可能高價,例如專門用來玩線上遊戲的電腦。
第二,新舊產品青黃不接。智能手機、電腦這類舊產品成長都趨緩,但穿戴式眼鏡、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智能車輛、智能家居等新產品卻還沒實力快速成長。雖然,智能手機明年出貨量預估成長率15%,但產值卻不對等,因為主要都是300美元以下智能手機,約佔全部智能手機63%,其中150美元以下佔32%。
現在這個時期,相關產業,包括零組件業者,會辛苦一點。而新產品崛起的關鍵在於,是不是must have(必須擁有)?一個人出門,手機、鑰匙、錢包就是必備的;平板電腦則是需要創造一個新的巿場,在醫療、商務、和教育等三方面,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第三,科技會和傳統產業整合,「SoLoCoMo」商業模式成形—social(社群)、location(在地)、commercial(商業)、mobile(行動)。每人都有手機,都使用社群媒體,能不能再結合在地化的服務,進而有商業模式賺錢。例如,你到了一個陌生地方,使用智能手機上到一些社群平台,從中找到網友推薦的餐廳,先訂好位,再導航你到這家餐廳消費。
蘋果電腦、阿里巴巴、騰訊、小米現在都在發展。再以蘋果iBeacon服務為例,消費者帶iPhone走入購物中心,iBeacon基地站就會提供各種資訊,例如優惠券或導航資訊,然後消費者選定商品後,再用Apple Pay付款,每筆交易額可以抽到0.12%。這也是阿里巴巴併購高德地圖,入股新浪微博的原因,加上原本就有的支付寶,但現在模式還沒成熟。同樣,騰訊原本就有微信、財付通,又投資大眾點評網、和京東商城合作也是著眼於此。
科技4.0概念?
SoLoCoMo,其實就是科技4.0概念。
第二,新舊產品青黃不接。智能手機、電腦這類舊產品成長都趨緩,但穿戴式眼鏡、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智能車輛、智能家居等新產品卻還沒實力快速成長。雖然,智能手機明年出貨量預估成長率15%,但產值卻不對等,因為主要都是300美元以下智能手機,約佔全部智能手機63%,其中150美元以下佔32%。
現在這個時期,相關產業,包括零組件業者,會辛苦一點。而新產品崛起的關鍵在於,是不是must have(必須擁有)?一個人出門,手機、鑰匙、錢包就是必備的;平板電腦則是需要創造一個新的巿場,在醫療、商務、和教育等三方面,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第三,科技會和傳統產業整合,「SoLoCoMo」商業模式成形—social(社群)、location(在地)、commercial(商業)、mobile(行動)。每人都有手機,都使用社群媒體,能不能再結合在地化的服務,進而有商業模式賺錢。例如,你到了一個陌生地方,使用智能手機上到一些社群平台,從中找到網友推薦的餐廳,先訂好位,再導航你到這家餐廳消費。
蘋果電腦、阿里巴巴、騰訊、小米現在都在發展。再以蘋果iBeacon服務為例,消費者帶iPhone走入購物中心,iBeacon基地站就會提供各種資訊,例如優惠券或導航資訊,然後消費者選定商品後,再用Apple Pay付款,每筆交易額可以抽到0.12%。這也是阿里巴巴併購高德地圖,入股新浪微博的原因,加上原本就有的支付寶,但現在模式還沒成熟。同樣,騰訊原本就有微信、財付通,又投資大眾點評網、和京東商城合作也是著眼於此。
科技4.0概念?
SoLoCoMo,其實就是科技4.0概念。
1.0,科技業cost down(降低成本)就可以做生意了;
2.0,產業鏈整合;
3.0,軟件硬件整合。
4.0 時代,科技整合傳統產業,例如物業管理、醫療設備、汽車、住家電燈及電視及雪櫃(冰箱),運用科技,提升效率、提升功用。合作過程中,因為還在起步階段,做法都在摸索,非常花費時間,也不易馬上賺錢,但也因為這樣,反而不易被模仿,機會才大。
以電子商務為例,一開始沒人知道怎麼做,競爭者少,但當大家發現商業模式如何運作,競爭者就變很多了。
2015年是產業轉折點,SoLoCoMo很重要,機會稍縱即逝。不只科技業,傳統產業也該好好把握這次時機。
中國大陸科技產業重要趨勢為何?
首先,中國將會全力衝刺半導體產業。
中國大陸科技產業重要趨勢為何?
首先,中國將會全力衝刺半導體產業。
今年6月底宣布設立IC產業發展第一期基金,金額就達1200億元人民幣,創下新高紀錄,超越過去10年中國半導體產業研發費用總額。而且,採取基金模式,不再是過去補貼模式,這對台灣是個重大威脅。因為,這筆基金可以去找全球最好的人才,買最好的技術、專利等。
半導體是高技術高資本密集、面板是中技術中資本密集、太陽能是低技術中資本密集。IC設計、封測都會受到衝擊,尤其IC設計,因為該產業最重要的是腦力,中國半導體基金勢必進行搶人大賽,中國的IC設計公司,例如展訊,或華為集團旗下的海思,都有很強的實力。而在晶圓代工方面,影響較小,台積電一年資本支出為3000億新台幣(約600億人民幣),加上又有世界一流人才,中國半導體基金競爭性相對低。
其次,中國在SoLoCoMo、或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將會大量發展,因為中國募資容易,會有很多新的嘗試,但也容易把資金燒完。
半導體是高技術高資本密集、面板是中技術中資本密集、太陽能是低技術中資本密集。IC設計、封測都會受到衝擊,尤其IC設計,因為該產業最重要的是腦力,中國半導體基金勢必進行搶人大賽,中國的IC設計公司,例如展訊,或華為集團旗下的海思,都有很強的實力。而在晶圓代工方面,影響較小,台積電一年資本支出為3000億新台幣(約600億人民幣),加上又有世界一流人才,中國半導體基金競爭性相對低。
其次,中國在SoLoCoMo、或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將會大量發展,因為中國募資容易,會有很多新的嘗試,但也容易把資金燒完。
其三,2015年中國十二五政策的末期,也即將推出十三五政策,很多產業會進行盤整,有些產業有機會點,例如互聯網、半導體、生物科技產業。
面對全球及中國科技產業趨勢,台灣如何應對?台灣又有哪些趨勢?
2015年後,台灣企業將會面臨中國科技業更全面的競爭。
面對全球及中國科技產業趨勢,台灣如何應對?台灣又有哪些趨勢?
2015年後,台灣企業將會面臨中國科技業更全面的競爭。
台灣政府應該集中資源。如果各別產業競爭力沒在全球前20名或前10名,就要放棄,不然資源分散,沒有效益。同時,台灣企業應該要微創新,以前可能一年推出一次新品,現在時間要縮短,每3個月或6個月就要微創新。超彈性,也是重點,中國大陸雖然在降低成本有其優勢,但彈性沒台灣高,因此超彈性是台灣要去深耕的。
台灣過去在零組件製造有其強項,但零組件容易被人破解,因此現在必須針對不同問題,發展一個一個的解決方案,整合在一起,而在這個方案中,可以主導採買哪些零件,可能有些來自中國,有些來自台灣,而物聯網是台灣一個好的發展機會,要把握住。
未來,台灣業者要學習平衡,要「雙借」。
台灣過去在零組件製造有其強項,但零組件容易被人破解,因此現在必須針對不同問題,發展一個一個的解決方案,整合在一起,而在這個方案中,可以主導採買哪些零件,可能有些來自中國,有些來自台灣,而物聯網是台灣一個好的發展機會,要把握住。
未來,台灣業者要學習平衡,要「雙借」。
借勢:現在大陸極力發展、資源大量投入的產業,例如半導體。與其被動,不如主動合作好的項目,自己多一點,別人就少一點。
借力:日本企業擁有的紮實基礎科學能力,但產業化、低成本、高彈性,日本較缺乏,而是台灣強項,合作目標全球市場,增加彼此信任,例如,建立一個成功的Total Solution(全方位解決方案),典範在SoLoCoMo,實際有商機合作,才能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形成共同利益體。
個人電腦相關產業的發展,有何趨勢?
個人電腦銷售量還是有其需求,只是進入成熟期,成長緩慢。輕薄、省電、散熱、低價,是電腦硬件趨勢。聯想現在發展全面,從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伺服器,假以時日成績可期;華碩應該持續發揮產品創新優勢;而宏碁則應集中火力發展自已的強項,而非每個領域都要涉足。
不過,wintel(windows+intel)時代回不來了,因為年輕人不太用微軟的windows,他們寫作業,還會用手機、用平板電腦,或用蘋果的麥金塔作業軟件,或用其他免費的作業軟件。我的小孩一個3歲、一個6歲,6歲正在唸書,就是用麥金塔。
智能手機產業的趨勢呢?
目前按照獲利程度,可以分成四類,
個人電腦相關產業的發展,有何趨勢?
個人電腦銷售量還是有其需求,只是進入成熟期,成長緩慢。輕薄、省電、散熱、低價,是電腦硬件趨勢。聯想現在發展全面,從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伺服器,假以時日成績可期;華碩應該持續發揮產品創新優勢;而宏碁則應集中火力發展自已的強項,而非每個領域都要涉足。
不過,wintel(windows+intel)時代回不來了,因為年輕人不太用微軟的windows,他們寫作業,還會用手機、用平板電腦,或用蘋果的麥金塔作業軟件,或用其他免費的作業軟件。我的小孩一個3歲、一個6歲,6歲正在唸書,就是用麥金塔。
智能手機產業的趨勢呢?
目前按照獲利程度,可以分成四類,
第一類是領先族群、賺錢較多的蘋果、三星,最近雖然三星手機營收及獲利下滑,但三星正在研發新一代的手機—平常攤開來是平板電腦,對折起來變手機,如果未來這款產品商業化成功,將會帶動新的手機商機。
第二類是有賺錢的,毛利大約10%,例如小米、華為、魅族,而華為、小米近來都在提高手機售價,巿場反應也很好。第三類是老品牌,但不太賺錢,例如SONY、HTC、LG;其中,如果SONY的好品質結合HTC的研發,兩家合併起來,就有機會殺出一條路來。
第二類是有賺錢的,毛利大約10%,例如小米、華為、魅族,而華為、小米近來都在提高手機售價,巿場反應也很好。第三類是老品牌,但不太賺錢,例如SONY、HTC、LG;其中,如果SONY的好品質結合HTC的研發,兩家合併起來,就有機會殺出一條路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