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2 樊琴 丝路琴音
塔塔尔族是中国人口数量极少的少数民族,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塔尔族人口总数为4890人。塔塔尔族的婚俗很特别,新郎要到女方家住上数月,称为“嫁出去的新郎”。之后再由新郎娶新娘回家,意为“娶回来的新娘”。
塔塔尔族新娘玛丽娅
手风琴划开了晨曦,尖叫声、欢呼声惊醒了安静的新疆青河小镇,打开窗户向外瞧去:原来是塔塔尔族邻居马斯胡提一家正在“嫁新郎”。
塔塔尔族的婚俗很特别,新郎要到女方家住上数月,称为“嫁出去的新郎”。之后再由新郎娶新娘回家,意为“娶回来的新娘”。这样的喜事,机会难得,不容错过。我迅速盛装打扮了一番,加入到塔塔尔族女子玛丽娅和哈萨克男子阿苏别克幸福甜蜜的婚礼现场。
豪华伴娘团
叶尔兰是个热情的手风琴手,他将本民族的历史娓娓道来:塔塔尔民族是中国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名称最早见于《阙特勤碑》突厥碑文中,唐代文献称"达旦",之后文献里出现的"达达"、"鞑靼"、"达怛",都是"塔塔尔"的不同音译。15世纪中叶,鞑靼建喀山汗国,居处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20世纪初起,该族部分人迁入新疆,比较集中的是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镇。另外,奇台、吉木萨尔、青河、阿勒泰等县(地区)的农牧区也有少数的塔塔尔族。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塔尔族人口数为4890人。
人口比例这么少,塔塔尔族若选择本民族的配偶一定很困难吧。叶尔兰看出了我的疑惑:“塔塔尔族虽然在相貌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同,但是信仰与伊斯欧兰教民族却有相通之处。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曾用过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与维吾尔、哈萨克这两个民族关系密切。
“这么说,玛丽娅可以和哈萨克族或者维吾尔族小伙谈恋爱结婚了?”我问道。
“是呀,塔塔尔族可以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婚”。扎开(音译)老人接过话茬。“我们塔塔尔族可以和哈萨克族或者是维吾尔族组成家庭,而且过得都很幸福。如果玛丽娅在塔塔尔本民族中选对象,恐怕现在还没有人‘嫁进来’,是因为塔塔尔小伙儿太少了。”
2013年夏,塔塔尔族独有的“撒班节”(又称“犁头节”) 在阿勒泰市上演,照例有歌舞,还有摔跤、拨河、赛马等集体活动,这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赛跳跑”。塔塔尔姑娘玛丽娅和哈萨克族男子阿苏别克同时参加了这项活动。每个参加者将一个鸡蛋放在匙中衔于口内,鸡蛋不能落地,先跑到者胜,在两人默契的配合下,阿苏别克和玛丽娅一同跑到终点。在相互的对视中彼此产生了好感,阿苏别克也被热情和美丽的玛丽娅迷醉了。
在“撒班节”节结束之际,当着大家的面,阿苏别克对玛丽娅说:“从现在起,我开始追求你。”他的大胆、野性和霸气令玛丽娅羞怯,继而欢喜,她自己就是喜欢这样的男子,有爱有胆识。她答应在阿勒泰市逗留上几天以增进对他的了解。三天里,他牵着她的手走遍了阿勒泰市的角角落落,在“姑娘追”的雕像边起誓爱她一生一世!
春风吹得心儿醉
漂亮的姑娘像花蕾
娇艳的花儿千万朵
千朵万朵你最美
哥哥是一匹黑骏马
爱你的姑娘排成队
……
塔塔尔婚俗里的“库拉克绥云切”,即媒人的三番五次登门求亲,得到女方家长允诺,男方再向女方下聘礼,聘礼下过后,订婚也有道道坎,需要考验真情、试探婚心、开箱定婚三阶段。如此上上下下持续1、2个月之久。
这也是对相爱的青年男女耐心的考验和考量。
阿苏别克渴望早些与玛丽娅在一起,所有的考验都抵不过他真情的告白。在玛丽娅离开他后,他度日如年,三天后他带着弟弟的朋友努尔扎提(媒人)一起来到青河县会见心上人,十天后,阿苏别克就要带玛丽娅见他的父母。
2014年3月,阿苏别克再次到青河县登门拜访,媒人阵容里又增加了朋友哈那提,陪着朋友相亲,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喜欢的美差,而哈那提更是有缘邂逅了美丽的塔塔尔姑娘阿依古丽(哈萨克语,意为“月亮花”)。
有爱皆有缘!很多小伙都愿意给阿苏别克做“媒人”、当伴郎,希望也由此与爱结缘。阿苏别克的伴郎团成员一下增加到8个,阵容豪华、激情飞扬。
2014年9月24日,新郎阿苏别克在8位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来前往玛丽娅家成亲。在手风琴的伴奏下,男子们唱起歌来。歌中唱道:
眉毛黑呀,眼睛黑,
眉毛眼睛不分离。
热恋的情人成眷属,
甜甜蜜蜜不分离。
亲友团
青河县所有的塔塔尔族聚集在一起迎新人,也有哈萨克族、维吾尔亲戚过来帮忙,吸引了好多摄影爱好者,他们第一次参加塔塔尔族婚礼,都感到新鲜和好奇,纷纷用镜头将塔塔尔的婚礼场面记录了下来。
“因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传统的东西正在被演化和改进,塔塔尔婚俗很难再保持原汁原味了、像今天这样的婚俗场景也很难遇到了。”70岁的塔塔尔族扎开(音译)老人感叹道:“在新疆,不管哪一个兄弟民族只要举行庆典和婚礼,都少不了演奏塔塔尔族乐曲、民歌和舞蹈。过去塔塔尔男女老幼都喜欢穿宽袖、竖领、对襟的白色绣花衬衣,领口、袖口、胸前绣着十字形、菱形花纹,色彩和谐又美观。在白色衬衣外,再套一件齐腰短背心,头上戴黑白两色的绣花小帽。下穿宽裆紧身黑裤,脚蹬长筒皮靴,骑在高头大马上显得威武又潇洒。”
站在老人旁边,听他回忆起当年率马队赶着马车迎娶心上人的情景。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依然还记得妻子娇美的样子:她上穿窄袖花边短衫,下着褶边长裙,外套绣花紧身小坎肩,腰间一条绣花小围裙,镶满珍珠的小花帽闪着亮光……
“唉,现在年轻人结婚都不骑马了,全坐的是豪华小汽车,也不再穿传统的服饰,都是西装礼服,老派的东西都不时兴了!”扎开老人不免有些无奈。
“是呀,如果戴着花帽、穿着裙子,穿上塔塔尔传统服饰,新娘会更美丽。”摄影爱好者西域雪(化名)遗憾地说。
迎新郎
这时,玛丽娅穿着一袭红裙前来迎郎君。“你终于要嫁过来了……”玛丽娅深情款款地迎接着如意郎君。此时德高望重的长辈们开始做恰秀(当地的祝福仪式),那撒向空中的糖果纷纷落下,吃上一粒,心甜蜜得都要被融化了。
做恰秀
新郎阿苏别克先要绕着玛丽娅院落转一圈,然后才到门前。而此刻新娘家大门紧闭着,阿苏别克要献礼物才能进去。他走进房门,坐到床边,与玛丽娅一起吃饭,互送喜钱。玛丽娅还要踏花毡,这是阿苏别克给她的礼物,也是他们将来生活的必需品。
新娘和伴娘踏过花毡
结婚前,阿苏别克已把为新娘制作的全部服装、炊具、陈设和婚礼时食用的物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其中包括给玛丽娅父母马斯胡提夫妇的礼物(塔塔尔族称“克以特”)。婚礼在马斯胡提家举行。婚后,阿苏别克可以在岳父马斯胡提家住若干月,甚至一年,也可以在玛丽娅生过小孩之后再返回自己的家,塔塔尔族把这叫“克亦吾莱提吾”。
阿苏别克非常尊重塔塔尔族习俗,他先“嫁”到玛丽娅家,再按照哈萨克习俗将玛丽娅娶回去。
马斯胡提慈爱地望着女儿和女婿,眼睛笑得弯成了一条缝,他不断地捋着胡须,嘴里一个劲地念叨着:好啊,好啊!他为女儿操了不少心,这一刻他由衷地替他们高兴。
这时,弟弟牵来了一匹黑骏马,姑妈玛依拉端来蜂蜜水让新郎涂抹到马鬃上,意为新娘就如马鬃般温顺,以后日子如蜂蜜般甜蜜,同时也希望新郎像骏马一样奔驰在草原上,不忘塔塔尔族的游牧生活传统;之后阿訇诵经,并询问两位年轻人是否愿意,待男女双方回答“愿意”之后,再由阿訇呈蜂蜜水送给他们共饮,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相伴相携度一生。
新郎摸马脖祈福
喝蜂蜜水
前来祝福的客人很多,陆陆续续地在当地最大的餐厅“阿克恰秀”汇聚,客人分成老年人和青年人几次来招待,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入秋的雨有些阴凉,喜悦荡漾在人们心间,站在雨里竟然没有感到丝毫凉意。
塔塔尔族对待女婿如同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热情。阿苏别克在玛丽娅家居住期间,岳父、岳母要拿出上好的食品款待新女婿。塔塔尔族妇女素以烹调技艺高超著称,善于制作各种糕点,阿苏别克可以吃到“古拜底埃”, (用面粉、大米加奶酪、鸡蛋、奶油、葡萄干、杏干烤制,其外部酥脆,内层松软,风味驰名新疆);还能吃到“伊特白西”(将肉和大米混合烤成名为的点心)。坐在干净舒适的家里,吃着玛丽娅制作的精美可口的馕,喝着风味饮料“克儿西麻”(类似于啤酒的,是用蜂蜜发酵制成的)和“克赛勒”(用野葡萄、砂糖和淀粉制成),阿苏别克感到温馨和惬意。他又一次将爱慕的眼光投向漂亮的新娘,预感到婚后的生活一定是幸福和甜蜜的。
阿苏别克和玛丽娅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也在努力继承和适应着传统的习俗,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变化和创新。阿苏别克在阿勒泰市某单位上班,相聚青河县600多里,公务在身,嫁到玛丽娅家来不可能住一年,或者几个月。在短短的婚假里,他要尽快熟悉玛丽娅家里所有的亲人。
阿苏别克在岳父母家小住后再娶新娘回家,之前双方都已经协商好了,婚后他就带着塔塔尔族新娘玛丽娅回到阿勒泰市开始新的生活。
玛丽娅离开娘家,要带走全部嫁妆。玛丽娅的伴娘团也是豪华阵容,是8个貌美的女子组成。他们一路欢歌奔向阿苏别克的家,在接近阿苏别克家不到500米的时候,就远远看到了家门口站满了亲朋好友。他们端着糖果,手捧鲜花翘首迎娶新娘玛丽娅,孩子们欢快地牵着红线上前拦婚车。
此刻,玛丽娅和阿苏别克张开怀抱,再次接受爱的祝福。
编辑:天之阳
丝路琴音投稿邮箱:slqy001@sina.com
原创不易,编辑辛苦,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丝路琴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