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 (3) 化妝品 (1) 手機 (5) 手錶 (1) 文創 (1) 日本 (2) 台北 (2) 全聯 (1) 好文章 (10) 有錢人 (1) 百度 (1) 男女 (6) 咖啡 (1) 宗教 (1) 服務 (1) 法律 (1) 直銷 (7) 社維法 (1) 芳療 (1) 保健 (8) 勇者 (1) 政治 (5) 科技 (6) 風景 (1) 剝蛋技術 (1) 剝蝦技術 (1) 消費者 (3) 馬雲 (5) 健康 (3) 教育 (13) 聆聽 (3) 軟體 (1) 陸台資 (1) 創業 (12) 無人機 (1) 華人健康網 (2) 雲端科技 (6) 經濟 (4) 電商 (3) 電腦 (3) 演藝 (1) 澎湖 (1) 震撼 (2) 營養 (4) 聯盟 (3) 賽車 (2) 趨勢 (3) 韓國 (1) 鴻海 (2) 職場 (2) 觀光 (1) blogger (1) fb (2) gmail (1) google (1) INTERUSH (2) IT (6) O2O (1) tensorflow教學 (1)

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80 位空姐貼身觀察,告訴你搭頭等艙的有錢人都在幹嘛?

80 位空姐貼身觀察,告訴你搭頭等艙的有錢人都在幹嘛?
Posted on2015/03/09


如果說手握頭等艙或商務艙機票,是成功的象徵,那麼,學習頭等艙或商務艙乘客的好習慣,將是攀上成功的門票。 來自 80 位空姐的貼身觀察,描繪出頭等艙與商務艙成功人士的樣貌,有人書不離手、有人勤做筆記,閱報必讀《經濟日報》與《工商時報》……靜謐的空間,人人專注於自己的事情上。想要距離頭等艙更進一步,你一定要模仿與學習他們默默在做的事。

「先生、女士請注意,××航空飛往美國洛杉磯××班機,現在於××號登機門開始登機。我們首先邀請頭等艙和商務艙的旅客登機,經濟艙的旅客請留在位置上。」航空公司服務人員廣播完這段話之後,候機室內有少數一群人起身、移動,從容地往標示「頭等艙、商務艙」的通道走去。
機艙是社會縮影:座位比例反映貧富「八二法則」

等到頭等艙、商務艙的旅客魚貫登機後,此時廣播中才傳來:「現在我們邀請經濟艙××排到××排的旅客登機。」語畢,可觀的人潮略顯急促地往標示著「經濟艙」的通道排隊,緩步向前推移。

同一趟旅程,不同登機路線,象徵財富實力。以台北飛洛杉磯單程票價為例,經濟艙約兩萬六千元,商務艙約七萬元,頭等艙票價則來到十萬元。一架飛機從經濟艙走到頭等艙,幾分鐘的距離,但因為設備不同、服務不同,票價差距十萬八千里。

當頭等艙、商務艙旅客一上機,空姐馬上為每位「貴賓」吊掛外套、送上迎賓水酒。而同一時間,經濟艙的走道上可能「塞車」,因為要等候其他旅客擺放好隨身行李,才能移動至自己的座位,侷促的艙內,旅客們的情緒略顯躁動。

以一架波音七四七的飛機來說,頭等艙有十二個座位、商務艙有四十九個、經濟艙則有三一九個座位;算一算,頭等艙加上商務艙的座位總數,只占總座位數的一六%。 有趣的是,這個比率剛好接近所謂的 「八二法則」,也就是整體社會中,約有二○%是有錢人,八○%則是經濟狀況一般,甚或必須為錢煩惱的人。

相較於經濟艙,商務艙和頭等艙的「舒適度」不言而喻。但是,經濟艙與頭等艙的差距,其意義並不只是表面的享受而已,更重要的是,坐在頭等艙的人士,他們透露出許多值得學習的成功者特質。
廣告

理財女王愛K書: 無所不讀 吸收知識增加厚度
五月底,春天診所董事長何麗玲才剛從日本回來,就馬上接受《今周刊》的專訪,這次的採訪時間,喬了又喬,原因是何麗玲不停飛行,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已經飛了超過十趟,而這次的日本行,是臨時的旅程,目的是去看一棟辦公大樓。

去程,何麗玲照例已經將買賣日本房地產可能產生的稅金、手續費及管理費研究一番;但是,坐進商務艙以後,她依然打開資料夾、拿出筆記本,二度在飛機上做功課。

「投資海外房地產,不能只看物件的條件,還要考慮未來買賣時交易的幣別、扣除所有費用後的報酬率。尤其房地產是中長期的投資,很可能買進後,五年後才出現賣出機會,所以五年後的匯率波動,一定要放在心上、好好思考。」何麗玲說。

做完功課,她拿出書本,就這麼一路看到底。而就算是飛往歐洲、美國的長程飛行,何麗玲也選擇完全不休息。「她在機艙內幾乎什麼事都不做,就是不間斷地看書。」一位曾經服務過何麗玲的空姐,透露這位理財女王的搭機習慣。

何麗玲則笑說,看書的時間確實永遠不夠用。雖然每天清晨六點多起床,都是以運動與閱讀開始一天的生活;但是,浩瀚知識怎麼樣吸收都嫌不夠,所以,每天都要抽出一至二小時看書,當然不願浪費搭機空檔。如果是十小時以上的航程,她必定會帶上二、三本書。

打開手機中的照片,何麗玲找出了一張她隨手拍攝的新聞內容,那是二○一三年十大華文好書的報導,「看到這則新聞,我就跑去誠品,買齊每一本。」而去年,讓她讀了近三次的一本書,是簡媜寫的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其中一次,便是在從台北出發到拉斯維加斯過聖誕節的機上閱讀,她思索老化的社會結構,也藉此體認父母親的想法。

提到這次的日本行,回程因為見到機上有一支介紹京都的新影片,何麗玲好奇地點播來看,當中一段提到豐臣秀吉為了賞花蓋了一座醍醐寺,相關的歷史、典故點燃她的興趣,於是下了飛機後,她開始找尋相關書籍。「怎麼可以不閱讀呢?不閱讀怎麼吸收知識、增加自己的厚度?」
業務高手蒐意見:藉機聊天 帶回改善產品建議

在機上閱讀,是商務艙或頭等艙乘客常見的習慣。剛從巴西回台北的華碩全球副總裁暨集團行銷主管陳彥政,約四十小時的旅程,便一路閱讀載至平板電腦的電子書,而他最常看的是管理相關書籍,這趟飛行他就把《Insanely Simple》(簡單:打破複雜,創造絕對優勢)仔細閱讀一遍。

因為負責全球業務,陳彥政一年有一半時間在海外,飛行對他而言,多半是為了工作,所以,坐進商務艙之後,他會延續該處理的工作,「我多半都會趁搭機的時間,把所有的 mail 做個總整理,如果當中有平日沒時間看的分析性報告,就會在這個時空中,一口氣消化完畢,搭機可做個總清倉。」

有趣的是,只要鄰座的旅客剛好用的是華碩產品,陳彥政會在適當的時機聊上幾句,「蒐集回饋很重要,就像有一次,一位旅客向我反映鍵盤的觸感太軟,這樣的意見我會帶回來給產品經理,希望能有一些解決方案被討論出來。」


打開陳彥政的手提行李箱,《Bloomberg Businessweek》、《TIME》、《The Economist》就在當中,這是他搭機時必帶,也必讀的三本雜誌,「看產業、看趨勢、看新知,總之,就是要不斷充電。」
管顧悍將忙充電:去蕪存菁 撕雜誌歸檔整理

資誠企管顧問公司顧問諮詢業務負責人劉鏡清,也是每個月至少要飛一次的商務人士,為了到達目的地能夠全神貫注地開會或談案子,一定會利用飛行時間調時差;另外,便是利用時間準備相關資料。如果還有餘裕,他一定拿起像是《今周刊》等財經雜誌閱讀。

搭飛機時,這位台灣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前總經理有個習慣,就是留下需要的資料,「如果是自己帶上機的財經雜誌,我會把有用的部分撕下來;若是機上提供的,就用 iPad 照起來,反正回去後都要做好存檔工作。」

除了看財經雜誌的習慣外,劉鏡清還會選擇與近期工作有關的幾本書籍,帶上飛機閱讀,有時候一本厚厚的書,他會撕下保留其中最重要的幾頁內容,然後就把書留在機艙內,「經常去程是攜帶五本書,但回程就只剩下十張紙了。」


「很多人看了很多雜誌或書籍,卻無法應用在工作上,也講不出所以然來,這是因為知識庫建立得不夠扎實。」 劉鏡清強調檔案管理的重要,也因此,不論是搭飛機或在日常生活中,他只要見到有用的資訊,都採用一貫的作法,撕下來歸檔整理或者拍照存檔。

電腦文件也一樣有條不紊地分門別類,收到信件、下載檔案以後,劉鏡清第一步一定是抓出關鍵字改寫檔案名稱,並且加註日期,「這樣,談一個議題,我可以把過去十年累積的資訊,輕輕鬆鬆地整理出來。」

劉鏡清非常認同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三上」讀書時機,只是其中馬上、枕上、廁上的「馬上」,現在可以改成「機上」。 他認為這三個時機雖然是零碎的時間,卻是最不受打擾的時段,所以絕佳的點子,都會在這樣的時間點迸發出來。

劉鏡清回憶,○八年還在IBM任職時,遇上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海嘯,一次往返北京的航程,他不斷思索怎麼樣度過慘澹景氣。「去程,想不到解決方案,但回程,就跑出來了。」○九年他帶領的團隊只銷售一個概念──CPR,「人遇到危急時,需要CPR急救,企業何嘗不是一樣?」於是如何降低成本(Cost)、提高利潤(Profit)、增加收入(Revenue),就成為銷售時的最高指導方針。

那一年,劉鏡清帶領的部門,業績逆向成長二○%,他甚至打破IBM一定層級主管不再加薪的慣例,月薪再調升四.八萬元;更重要的是,劉鏡清的部門是當時IBM內唯一沒有裁員的單位,「思考,需要一定的空間,才容易理出脈絡;搭機,就是絕佳時機。」

失敗者有各種樣貌,但成功者都具備雷同的特質。坐在頭等艙與商務艙的成功人士,究竟有什麼好習慣?與一簾之隔的經濟艙旅客又有哪些差異?想必最清楚的莫過於空服員了。為此,《今周刊》特別針對服務過頭等艙與商務艙經驗的空姐進行調查,總結八十位空姐第一手觀察的三個新發現如下。

發現一:艙等有別 閱讀種類也不同
現在回想一下,搭經濟艙時,你多數時間在做什麼?打電動、睡覺、看影片,多半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主要目的在「打發」時間。 調查結果確也顯現經濟艙乘客以看影片與睡覺居多,女性乘客聊天、交談的比重更是明顯的高。

頭等艙與商務艙乘客的習慣,雖然睡覺休息的比重也不低;但是,看報紙雜誌、做筆記及工作、看書的占比拉高許多。再者,頭等艙與商務艙的女性乘客,聊天、交談的比重也大幅下降。其實,看報章雜誌幾乎是搭機時人人會做的事情,只是閱讀的重點可能不同。

調查顯示, 經濟艙中,有高達八成的旅客選擇「綜合類」(如《蘋果日報》或《壹週刊》)閱讀 ,吸收財經資訊者,僅有六%; 但商務艙或頭等艙乘客恰好相反,九成的人必看財經類的報章雜誌,綜合類降至九%。

再從旅客攜帶的書籍來看,經濟艙如果有看書,最常捧在手上閱讀的是「旅遊飲食」類,占比達四七%;但是商務艙或頭等艙旅客翻閱的書籍,多半為「商業理財」類,比重高達六四%。

發現二:頻繁吸收財經知識 越能創造財富
足見越有錢越喜歡閱讀財經專業知識,當然,越是頻繁吸收財經專業知識,越能創造財富,這樣的正相關,值得一般人來創造。

從對待身邊物品的態度,則可看出一個人的秩序與紀律。而不同艙等的乘客,對待身邊物品的態度是否不同?五七%的空服員認為大同小異,三八%則認為經濟艙的乘客比較粗心,僅有五%表示商務艙或頭等艙較粗心。

發現三:成功者特質 自我要求嚴謹
其實有不少受訪空姐反映,會經常接獲經濟艙旅客幫忙尋找東西的要求,但這在商務艙或頭等艙幾乎很少發生。 可能是空間的關係,因為經濟艙較為狹隘,東西不好擺放,所以弄丟後,總是不易尋找,需要空姐幫忙。但這也顯示,成功人士展現的秩序感較高,一方面形象為重,一方面自我要求嚴謹。

好習慣、嚴謹的態度,商務艙及頭等艙的面貌已經被勾勒出來。羨慕他們手握商務艙或頭等艙機票,那麼,就開始學習他們的習慣與態度吧!

13 年資深空姐陳莞茜眼中的頭等艙乘客
曾在空中服務將近 13 年,並獲 2009 年日航 Dream Skyward 年度優秀空服員獎,現任開南大學空運管理學系講師的陳莞茜,長期觀察商務艙、頭等艙的樣貌,她說,那是一種緊湊的氛圍、一個很有紀律的環境,多數人安靜不語,專注於自己手邊的事情,「像是一定要把某件事情『整理』乾淨一樣。」

1998 年進入日本航空(前身是日本亞細亞航空),陳莞茜見到諸多企業大老、當紅影視明星搭機時的習慣,「這群身價不凡的成功人士多半客氣,但,對於空服員的服務都會提出 精準的需求 ,例如登機後就告訴空服員他們整個航程中都不用餐;如果要用餐,則一定提出確切的時間。之後,他們便投入原本規畫搭機時要做的事情,不願被打擾。」


從搭機的那一刻談起,陳莞茜說,商務艙或頭等艙的乘客多半會要全類別的報章雜誌,其中財經雜誌是必點刊物,「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吸收資訊的強烈渴望」。她曾經在同一天服務過一位企業老闆兩次,「早上搭機時,他已經看過所有的報章雜誌了,但下午再見他,依然向我要了晚報閱讀。」「一定要完整掌握所有資訊,是這群人的共同特色。」

陳莞茜還觀察到,商務艙或頭等艙的乘客會特別盯著「專家評論」式的文章,久久不移視線;至於書籍類別,專家、學者出版的書籍,最常被帶上機翻閱;另外,商業經濟相關書籍也常出現在他們手上。有趣的是,如果是專家學者撰寫或商業經濟這類書籍,通常會被一併帶下機;但若有少數乘客看的是輕鬆小說或休閒類書籍,則多半會留在機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